中國種業體制如何改革,近幾年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熱點。如何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如何看待外國種企進入中國市場、如何處理基礎性公益研究和商業育種的關系,我有一些看法。
小散弱亂:監管不力和管理過度并存
總體上看我國種業近年來是健康發展的,既保證了農業用種,為糧食十連增做出了應有貢獻,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有人評價中國種業小、散、弱、亂,這是客觀的,也是任何產業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的基本現狀。
我國種業近幾年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品種多亂雜,突破性品種匱乏,套牌、冒牌生產和經營盛行上。而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品種知識產權管理不力和方式落后。比如在玉米雜交種上,由于不做品種獨特性和真實性監督,結果審定了許多品種、定了許多名稱,其實就是原有的幾個自交系親本配來配去,十幾年沒有突破性的品種;再比如,在農業管理部門,品種知識產權的認定部門是科教部門,而市場監管在種子管理部門,人為形成管理脫節。
二是市場監管不力和管理過度并存。我們的管理習慣是前置審查,不該管的細節管了很多,該管的環節用力不夠,做了很多應由企業做的事,擔了許多應由企業擔的責。事實上,應該把監管力量放在市場上,把監管重點放在品種真實性上,讓企業為品種真實性和優良性負責,讓農戶成為監管部門的“第三只眼睛”。這樣監管部門才能輕裝上陣,重典處罰;種子企業才能集中精力創新育種,想盡一切辦法加強質量管理;廣大用戶才會投訴有應,產生對監管部門的信任。
鯰魚效應:善用外國資本發展中國種業
2000年頒布的《種子法》給外國種企進入國門提供了機會。現在看,外國種企進入中國市場,其鯰魚效應促進了中國種業發展,其品種優勢有利于中國糧食安全和食品多樣化。
按照《種子法》規定,外國種企進入中國后一要與中國資本合資注冊登記,二要在中國從事研究和生產,除了出資人的國際身份外,企業實質屬性是中國企業。另外,國際企業在國內設立的研究機構、生產機構和營銷機構,其研究和管理的主體是國人。所以,不會出現一些人設想的特定情境下停止供種,或隨意漲價的情況。
種業對外開放前,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疑慮和擔心,但開放的結果是本土企業由小變大,逐步走向成熟,國際競爭力也在逐步提升。現在,在水稻、向日葵、馬鈴薯、部分蔬菜和花卉等作物上本土企業的品種和技術也開始出口。同時,種子加工機械也從無到有,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實現國產化并開始出口。所以,種業對外開放后,通過品種、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的引進促進了中國種業發展,也培養了中國種業走出去的能力,應該堅持在種業上利用外資的方針。
60%同質化:商業育種需要公益性研究做基礎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這里就引申出如何處理好現有科技體系和種子企業的研究分工問題。對于種業而言,企業是直接面對用戶的研究機構,其研究目標設定首先根據市場需求,對于長期戰略性的科學問題的研究,由于投資大、研究周期長、預期風險大等,企業的投資意愿并不強烈。所以越是要建設商業育種的體制,越需要保持和穩定一支基礎性、公益性的科學探索和創新隊伍。
近20年來,國內玉米和水稻等大田作物雜交化率不斷提升,但單產水平增速僅為1.30%和0.87%,低于美國玉米和大豆單產增速。從國內小麥、玉米和水稻的單產水平來看,沒有實現雜交化生產的小麥單產增速水平反而快于玉米和水稻,其中原因發人深思。業界認為,國內雜交玉米品種60%同質化,品種研發主要來自于5個骨干自交系。也就是說當前國內雜交玉米育種研發低水平重復,多數品種來自于既有少數種質資源的排列組合,本質上講大部分玉米品種在性狀表現上沒有根本區別。這正凸顯了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的薄弱。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首先企業要有投資創新的主體意識,要拿出一定比例的利潤用于研究工作。杜邦先鋒種業在和任何一個國家或組織的合作方案中,都強調銷售收入的10%用于研究創新,無論公司有沒有利潤。正是科研投入的持續增加,才使得先鋒種業能夠在世界各地選育出各種適應性的玉米雜交種。
經費的投入是任何其他措施都不能代替的恒久創新推動力。所以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其意義在于,企業是投資創新的主體。在種業發展的初期,政府為了引導企業創新,可以給予一定的引導,但是不能斷了現有科研機構基礎研究和公益研究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