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特稿、《文明》雜志特稿及公開資料顯示,新一屆領導集體中的其他領導人,也都與“三農”有緣。
張德江生于遼寧省臺安縣,1968年從吉林省長春市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羅子溝公社插隊,屬于被稱為“老三屆”的知識青年。1996年,他主政農業大省吉林時,曾冒雪來到全國糧食狀元縣農安縣訪問農戶,現場承諾“絕不允許出現糧食豐收、農民減收的情況。保護價政策要繼續堅持”。
俞正聲關心農民工。2009年,其時任上海市委書記,談到農民工,他說,外來農民工不僅是上海發展的建設者,也是許多郊區農民通過房屋租賃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重要來源,關心外來農民工、支持他們穩定就業,也是在促進上海本地農民增收;妥善安排好農民工的生產生活,也是為全國作貢獻。
劉云山善于“跟農民交朋友”。祖籍山西忻州,出生在古稱敕勒川的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右旗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學習、成長都在內蒙古自治區這個邊疆省份。參加工作之初,他在農村學校做過教師,在農村參加勞動鍛煉。1975年至1982年,劉云山在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當了7年“農牧口”記者。他1981年采寫的《夜宿車馬店》,反映了改革開放后農牧民“豐收的喜悅”。
王岐山作為知青曾在延安插隊,與當地農民結下深厚的友誼。此后,雖然歷經多個工作崗位,他始終心系農村、農業和廣大農民。上世紀80年代初,他進入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擔任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首任主任,參與農村改革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并爭取到3億美元的世界銀行長期優惠貸款,為探索中國農村改革提供資金支持。
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張高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我本身就是個苦孩子,我的責任是恪盡職守做好工作,老老實實做人,全心全意服務。”1946年11月,張高麗出生在“東海邊上的小村莊”福建晉江東石潘徑村。他的祖輩都是當地貧苦的農民。他的親兄長現在還在農村,還是農民。
至此,便不難理解,為何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南海里如此眷顧莊稼與農戶。一方面,一個人最寶貴的青春時光獻給的地方和領域,總是帶著一份情結。另一方面,同農民交朋友是我們黨的傳統,而他們繼承了這一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