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人多水缺的國家,人均淡水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城市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態用水還要擠壓農業用水空間。特別是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華北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在糧食產量不斷提高,水果、蔬菜產業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業用水比重正在降低。日前,本報記者重點關注各地節水農業新做法,細算節水明細賬,請看——
節水農業的典型探索
擴挖農村廢舊坑塘設施蔬菜棚室配建集雨池和滴灌系統
衡水:用“天上水”補“地下水”
衡水市故城縣坊莊鄉河渠坑塘集雨灌溉節水效益與饒陽縣設施蔬菜集雨池-滴灌系統節水效益示意圖。 制圖李飛
衡水市全境處于黑龍港流域,是河北省水資源最匱乏地區。衡水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邢榮利介紹說,近年來,衡水市在進行咸淡混澆、微噴滴灌等常規節水做法的同時,把目標對準“天上水”,通過擴挖農村廢舊坑塘集雨,設施蔬菜棚室配建集雨池等措施,合理利用“天上水”,有效補充“地下水”。
擴挖農村廢坑塘:“天上水”裝進“聚寶盆”
近日,記者跟隨阜城縣水務局工作人員來到縣城東南的一個大坑塘,四周郁郁蔥蔥的樹木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這里儼然像個原生態的公園。
副局長王希剛說:“這是阜城縣域內最大的坑塘——林場坑塘,占地490畝。今年我們又進行了擴挖,計劃年內完成擴容工程,使蓄水深度由6米變為8米,蓄水能力達到260萬立方米。雖然主要水源來源于引的黃河水,但不容小覷的是,它也是一個很好的集雨‘聚寶盆’。明年,許家鋪、倪莊兩個周邊村的6500畝耕地就能‘喝’上坑塘里的水了。”
在衡水市故城縣坊莊鄉,黨委書記賈長緒告訴記者,針對傳統農業大鄉灌溉難問題突出,近幾年他們一直致力于通過疏浚渠道、擴挖坑塘,解決“平時上游來水留不住,連續降雨便成澇,旱時無水爭搶有限水”的問題。
他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通過河渠坑塘集雨灌溉農田,坊莊鄉至少少打深井100眼,按每眼井澆300畝地,每畝地澆3遍,每遍70方計算,每年減少地下水開采630萬立方米。
用地下水灌溉每畝地需要50元,而用坑塘集雨灌溉每畝地僅需5元,這樣澆一畝地就能節省費用45元。坊莊鄉萬畝高標準農田開發項目區10萬畝耕地中,80%可以用河渠和坑塘集雨灌溉,按每年澆3遍地計算,8萬畝地灌溉費用至少節省1080萬元。
棚室配建“集雨池”:一池水能用大半年
說起“集雨池”的好處,饒陽縣菜農王志強深有體會:“現在已經進入雨季,以前沒有集雨池,到了這時候就該提心吊膽了。現在有了集雨池,棚室受不了淹,蔬菜品質還好,許多客戶都搶著訂購俺們的蔬菜。”
饒陽縣是河北省第一蔬菜大縣,往年每到夏季雨水密集期,在設施蔬菜棚室區,一旦遇到極端暴雨天氣,排澇困難往往會損毀棚室設施。另一方面,由于棚面阻斷,降雨白白流走,蔬菜生產完全依賴地下水灌溉。
2012年,該縣開始探索實施集雨池工程。在設施蔬菜龍頭企業——綠科公司,建設了13座集雨池和13套滴灌系統。在集雨池工程設計建設中,將兩座日光溫室棚共2000平方米的面積,作為主要可收集雨水面積區,棚邊硬化路、棚前間隔區作為輔助集雨面積,每年夏季雨水大時進行收集,在溫室的一頭建一座300立方米的集雨池,隨時集雨隨時使用。
每座集雨池設計一套滴灌系統,供給兩個種植面積3畝的日光溫室。滴灌灌水定額每畝8立方米,一次灌水3畝需水量為24立方米,300立方米水就能灌溉12次,每15天灌溉一次,可用180天,這樣一年半數以上的時間棚室作物都在用雨水灌溉,大大節約了地下水資源。
景縣津龍公司是一家大型現代農業企業,在他們的農業種植園內,成片的綠色作物和蔬菜大棚之間有一棟青綠色的三層小樓,外墻上寫著幾個紅色大字“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
走進小樓,公司總經理賈亮使勁跺了跺腳:“這底下都是空的,這個小樓就是雨水收集塔,下面是蓄水池。”順著他指的樓內西北角蓄水池口,記者看到池內存了多半池的水,“進入雨季,水位開始上漲了。”
“這里可以說是我們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的中樞神經,周圍500畝地都是集雨區,通過散布在其中的近千個立篦側井收集大棚棚頂、院內硬化路面上的雨水,再通過與收集塔連接的數條管道匯集到蓄水池。”賈亮解釋說:“雨水收集系統給我們做了不小的貢獻——70個大棚蔬菜的灌溉水全部來自‘天上水’。” (本報記者 馮雷 通訊員 張洪靜 葛永慶)
北京:細算小菜苗的節水大賬
蔬菜集約化育苗平均株苗節水1公斤
6月25日,小湯山特菜大觀園中,通風透光、溫濕可控的智能化育苗溫室內,穴盤中十多公分高的芹菜苗郁郁蔥蔥,苗床上方8.5米寬的移動式噴灌機均勻地灑著水,“走動”一次能澆灌菜苗25萬株。記者隨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來到現場,為集約化育苗節水算筆“明細賬”。
集約化育苗:每株四兩水
與傳統育苗不同,集約化育苗是在溫室等可控環境下采取精量播種的現代化育苗方式。“之前大家更關注實現苗好苗壯苗齊,且省時省工省力,通過實驗我們意識到,比較而言,集約化育苗的節水效果十分明顯。”推廣站育苗室主任趙景文說。
小湯山特菜大觀園選取北方常見的茄果類蔬菜番茄進行試驗,趙景文說,這是因為番茄育苗用水比黃瓜多、比茄子少,更接近平均值。他們為噴灌機裝了水表,選取常見的72穴苗盤,用澆完水稱重的方式統計出每次每盤用水1.2公斤左右,按北京冬春茬番茄55天育苗期最多噴水12次計算,每株秧苗用水在0.2公斤左右。
對比傳統:株節水一公斤
然而,集約化育苗在菜農中并不普遍,大部分仍采取營養方和營養缽的傳統方式育苗。“這兩種方式最費水的環節在灌底水,在挖好的菜畦上碼好穴缽,通過明渠或水管澆灌,至少要灌足10公分底水。”多年從事蔬菜栽培管理工作的北京市葉類蔬菜創新團隊崗位專家曹之富說,“之所以一次性澆這么多水,是減少秧苗生長期用水。冬季氣溫低,頻繁澆水降低地溫會誘發病害。”
按這種方式計算,40平方米土地滿打滿算育苗3500株,平均下來每株苗光底水就要用2斤多,加上后期用噴壺灑水6次左右,耗水量至少要超過1.2公斤。兩種方法比較,集約化育苗每株苗節水在1公斤以上。
積少成多:加大推廣力度
“北京冬春茬蔬菜集約化育苗中,除45%的茄果類蔬菜,還有多一半是葉類蔬菜,這些蔬菜集約化育苗用水量大約是茄果類的75%,更省水,保守計算每株比傳統育苗節水超過1公斤。”趙景文說。
據了解,北京市級集約化育苗場、標準園、規模化蔬菜園區育苗基地和蔬菜專業合作社,采用集約化育苗方式培育的冬春茬蔬菜秧苗總量1.6億多株,可供4萬多畝菜地用苗。按每株省水1公斤計算,僅冬春茬蔬菜就可節水16萬立方米。
曹之富說,集約化育苗是發展方向,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走節水可持續發展道路,需要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積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