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農業農村發展克服多種困難和風險挑戰,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農民增收實現“九連快”,農村民生有大改善,鞏固發展了黨的十六大以來“三農”發展的好形勢,也使這10年成為我國“三農”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為了展現今年農業農村經濟取得的新成就,新華社《高管信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特別歸納了11條2014年“三農”關鍵詞。
1、農業科技創新
隨著我國人口和資源的日益緊張,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是保障農產品供給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國務院2月初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使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了農業科技。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中央財政預算報告也提出,今年擬安排資金101億元加大農業科技投入,資金同比增長53%。8月底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的農業技術推廣法修正案,對農技推廣機構的公益性定位、保障機制、人員資格及崗位設置上作出了新規定。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視有力提升了我國農業科技的水平,據農業部預計,今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達到54.5%,農機總動力突破10億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7%,主要糧食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畝產首次達700斤以上,單產提高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80.5%。
2、“九連增”、“九連快”
2012年,“三農”領域中最大的亮點是全國糧食產量達58957萬噸,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九年增產。這表明,我國糧食生產已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糧食“九連增”不僅有力保障了我國糧食安全,也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維護糧食市場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糧食“九連增”,得益于中央來統籌、部門聚合力、上下齊聯動的重農抓糧新格局,還得益于不斷完善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在糧食連年豐收的同時,農民的腰包也日漸豐盈。農民增收實現“九連快”,收入渠道不斷拓寬,農民分享到經濟快速發展成果。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8年里年均實際增長8.6%。2012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6778元,實際增長12.3%。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比城鎮居民收入高出2.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近年來同期最低,并連續3年呈縮小態勢。
3、農業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其中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是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必經過程和手段。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對我國未來5年現代農業建設面臨的發展形勢和重要任務進行了部署,強調必須倍加重視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步推進和協調發展。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主體,農業產業化組織尤其是農業龍頭企業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3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出臺多項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并要求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方式。11月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證監會、供銷總社等八部門召開全國農業產業化工作會議,并推動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成立。
4、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201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討論稿)》,并強調要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加快農業的組織和制度創新,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推進“四化同步”,必須做到“兩個加快”:一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二是加快農業的組織和制度創新。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2013年,將加大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
5、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201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從市場準入、稅費減免、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總的方向是在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機構作用的同時,促進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行市場化。今年以來,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服務載體從單一公共服務向與多種社會力量相補充轉變,服務內容從生產領域向全要素延伸轉變,服務機制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轉變,從常規服務到個性化服務轉變。今后應進一步拓寬農業社會化服務范圍,加強組織協調;加強公共財政、政策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理順農業社會化服務管理機制,加強農業公共服務管理人員力量。
6、土地管理法修訂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征地補償中引發的問題得到社會廣泛關注。現行土地補償制度是由土地管理法確定的,其中最關鍵的條款是第47條。12月24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對第47條做出了重大修改。刪除了現行法第47條中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以及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內容。專家認為此次土地管理法的修正將為《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條例》提供空間,國家相關立法正逐漸完善,然而要達到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目標,還需加快賦權與確權的跟進力度。目前,由國土資源部主管的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已進入收官階段,與征地制度密切相關的“對承包地實測、對經營權確權、登記,并發證給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也在全國50個縣開展試點。征地的前提是確權,各地還應充分重視農村承包地實測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切實保護法律賦予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
7、“守住一條底線”
201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守住一條底線”,即“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限制或者強制農民流轉承包土地”。當前,一些地方在土地流轉中出現了以行政手段強制流轉農民土地等不規范行為,農民在土地流轉中處于弱勢地位,未經確權登記的承包地被以低價長期流轉給工商企業等其他主體,承包地經營權受到侵害,也給未來留下各種糾紛隱患。而流轉出的土地常常也難得到很好的經營,“非農化”“非糧化”“撂荒化”趨勢愈加明顯,嚴重者甚至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因此,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應嚴格遵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堅決制止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強制干預,對較大規模流轉土地的主體進行事前審核和全過程監督,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引入市場運作。
8、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目前我國有2.5億多農民工工作、生活在城市,然而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還沒有在城市站住腳,缺乏穩定的就業和固定的居所。未來30年,我國農村還將有4億到5億人口向城市轉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業內人士認為,城鎮化將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最大后勁,也將改變現有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抓好制度建設和政策保障。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協調推進相關制度建設,實現安居住房、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惠及農民工的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再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此外要堅持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雙輪驅動”,加快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合理補償機制,促進要素更多地投向“三農”,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增強農村對人口的吸引力,減少農民進城的盲目性。
9、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強調,“按照新的標準全面推進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是現任政府最后一年要做的五件大事之一。今年以來,按照中央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要求,我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陸續啟動規劃編制和實施工作,截至目前,國務院已陸續批復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秦巴山區、六盤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燕山?太行山區的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其他片區規劃也在緊張調研、編制過程中。此外,交通部啟動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交通扶貧規劃,水利部審查通過了《全國水利扶貧規劃》,各行業扶貧規劃陸續展開,“三位一體”的扶貧開發格局正在形成。然而當前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尚存在多部門、多行業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亟待在未來工作中加強統籌,莫讓“大扶貧”成為“大鍋飯”。
10、新農保全覆蓋
我國2009年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截至今年3月底,納入國家試點的1914個新農保試點縣、1902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縣和4個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參保人數達到3.43億人,其中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人數9543萬人。在國家試點的基礎上,還有18個省份的345個縣自行開展新農保試點,11個省份的181個縣自行開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16個省份已經實現制度全覆蓋,10個省份統一實施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從今年7月1日起,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工作,計劃年底前完成。除新農保和城居保要實現全覆蓋外,今年我國還將探索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險登記制度,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等。專家指出,在完成養老全覆蓋的任務后,就解決了養老金從無到有的問題。下一步,工作重心應該放到如何實現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保障均衡化上來,解決養老金從低到高的問題。
11、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高農村學生尤其是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水平,我國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計劃面向國家試點縣除縣城以外的所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中央財政按每人每天3元的標準提供營養膳食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費標準每生每天提高1元,達到每生每天小學4元、全年1000元,初中5元、全年1250元。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落實基本標準所需資金按照50%的比例給予獎勵性補助。2012年中央財政共安排專項資金150.53億元,率先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80個縣(市)啟動國家試點,惠及這些地區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約2600萬名在校學生,占中西部農村學生人數的近30%。
1、農業科技創新
隨著我國人口和資源的日益緊張,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是保障農產品供給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國務院2月初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使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了農業科技。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中央財政預算報告也提出,今年擬安排資金101億元加大農業科技投入,資金同比增長53%。8月底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的農業技術推廣法修正案,對農技推廣機構的公益性定位、保障機制、人員資格及崗位設置上作出了新規定。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視有力提升了我國農業科技的水平,據農業部預計,今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達到54.5%,農機總動力突破10億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7%,主要糧食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畝產首次達700斤以上,單產提高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80.5%。
2、“九連增”、“九連快”
2012年,“三農”領域中最大的亮點是全國糧食產量達58957萬噸,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九年增產。這表明,我國糧食生產已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糧食“九連增”不僅有力保障了我國糧食安全,也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維護糧食市場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糧食“九連增”,得益于中央來統籌、部門聚合力、上下齊聯動的重農抓糧新格局,還得益于不斷完善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在糧食連年豐收的同時,農民的腰包也日漸豐盈。農民增收實現“九連快”,收入渠道不斷拓寬,農民分享到經濟快速發展成果。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8年里年均實際增長8.6%。2012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6778元,實際增長12.3%。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比城鎮居民收入高出2.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近年來同期最低,并連續3年呈縮小態勢。
3、農業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其中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是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必經過程和手段。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對我國未來5年現代農業建設面臨的發展形勢和重要任務進行了部署,強調必須倍加重視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步推進和協調發展。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主體,農業產業化組織尤其是農業龍頭企業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3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出臺多項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并要求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方式。11月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證監會、供銷總社等八部門召開全國農業產業化工作會議,并推動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成立。
4、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201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討論稿)》,并強調要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加快農業的組織和制度創新,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推進“四化同步”,必須做到“兩個加快”:一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二是加快農業的組織和制度創新。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2013年,將加大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
5、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201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從市場準入、稅費減免、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總的方向是在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機構作用的同時,促進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行市場化。今年以來,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服務載體從單一公共服務向與多種社會力量相補充轉變,服務內容從生產領域向全要素延伸轉變,服務機制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轉變,從常規服務到個性化服務轉變。今后應進一步拓寬農業社會化服務范圍,加強組織協調;加強公共財政、政策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理順農業社會化服務管理機制,加強農業公共服務管理人員力量。
6、土地管理法修訂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征地補償中引發的問題得到社會廣泛關注。現行土地補償制度是由土地管理法確定的,其中最關鍵的條款是第47條。12月24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對第47條做出了重大修改。刪除了現行法第47條中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以及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內容。專家認為此次土地管理法的修正將為《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條例》提供空間,國家相關立法正逐漸完善,然而要達到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目標,還需加快賦權與確權的跟進力度。目前,由國土資源部主管的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已進入收官階段,與征地制度密切相關的“對承包地實測、對經營權確權、登記,并發證給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也在全國50個縣開展試點。征地的前提是確權,各地還應充分重視農村承包地實測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切實保護法律賦予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
7、“守住一條底線”
201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守住一條底線”,即“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限制或者強制農民流轉承包土地”。當前,一些地方在土地流轉中出現了以行政手段強制流轉農民土地等不規范行為,農民在土地流轉中處于弱勢地位,未經確權登記的承包地被以低價長期流轉給工商企業等其他主體,承包地經營權受到侵害,也給未來留下各種糾紛隱患。而流轉出的土地常常也難得到很好的經營,“非農化”“非糧化”“撂荒化”趨勢愈加明顯,嚴重者甚至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因此,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應嚴格遵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堅決制止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強制干預,對較大規模流轉土地的主體進行事前審核和全過程監督,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引入市場運作。
8、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目前我國有2.5億多農民工工作、生活在城市,然而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還沒有在城市站住腳,缺乏穩定的就業和固定的居所。未來30年,我國農村還將有4億到5億人口向城市轉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業內人士認為,城鎮化將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最大后勁,也將改變現有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抓好制度建設和政策保障。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協調推進相關制度建設,實現安居住房、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惠及農民工的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再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此外要堅持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雙輪驅動”,加快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合理補償機制,促進要素更多地投向“三農”,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增強農村對人口的吸引力,減少農民進城的盲目性。
9、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強調,“按照新的標準全面推進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是現任政府最后一年要做的五件大事之一。今年以來,按照中央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要求,我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陸續啟動規劃編制和實施工作,截至目前,國務院已陸續批復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秦巴山區、六盤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燕山?太行山區的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其他片區規劃也在緊張調研、編制過程中。此外,交通部啟動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交通扶貧規劃,水利部審查通過了《全國水利扶貧規劃》,各行業扶貧規劃陸續展開,“三位一體”的扶貧開發格局正在形成。然而當前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尚存在多部門、多行業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亟待在未來工作中加強統籌,莫讓“大扶貧”成為“大鍋飯”。
10、新農保全覆蓋
我國2009年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截至今年3月底,納入國家試點的1914個新農保試點縣、1902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縣和4個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參保人數達到3.43億人,其中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人數9543萬人。在國家試點的基礎上,還有18個省份的345個縣自行開展新農保試點,11個省份的181個縣自行開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16個省份已經實現制度全覆蓋,10個省份統一實施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從今年7月1日起,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工作,計劃年底前完成。除新農保和城居保要實現全覆蓋外,今年我國還將探索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險登記制度,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等。專家指出,在完成養老全覆蓋的任務后,就解決了養老金從無到有的問題。下一步,工作重心應該放到如何實現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保障均衡化上來,解決養老金從低到高的問題。
11、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高農村學生尤其是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水平,我國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計劃面向國家試點縣除縣城以外的所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中央財政按每人每天3元的標準提供營養膳食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費標準每生每天提高1元,達到每生每天小學4元、全年1000元,初中5元、全年1250元。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落實基本標準所需資金按照50%的比例給予獎勵性補助。2012年中央財政共安排專項資金150.53億元,率先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80個縣(市)啟動國家試點,惠及這些地區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約2600萬名在校學生,占中西部農村學生人數的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