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蔬菜流通體系是有效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具有較強的公益性。要提高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含社區菜市場)公益性的認識,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應重點支持批發市場、零售網點、冷鏈物流、信息監測體系設施建設,提高組織化程度,促進產銷銜接,保障蔬菜流通順暢,大幅度降低蔬菜腐損率。
第一節 健全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
蔬菜產銷批發市場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要在現有基礎上,統籌考慮城市人口、蔬菜基地規模、交通區位、物流走向,加快完善以大型銷地批發市場為中心,產地蔬菜批發市場為依托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保障蔬菜供應、穩定市場價格。在蔬菜優勢區域核心生產基地根據需要新建和改造一批產地蔬菜批發市場,在大中城市規劃布局一批與產地市場相銜接的大型銷地批發市場,在交通物流結點規劃布局一批集散型批發市場,重點建設冷藏保鮮、加工配送、電子結算、信息與追溯平臺、質量安全檢測、交易廳棚和廢棄物處理等流通基礎設施,建成靈敏、安全、規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臺。
第二節 增加城市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店等零售網點
全面推進農貿市場、社區菜店基礎設施、管理等方面升級改造,重點建設交易廳(棚)、檔口、追溯平臺、給排水設施等基礎設施,積極推進城鄉菜市場標準化建設。各地要改造或建設一批公益性農貿市場,在居民社區配建或改造一批公益性社區菜店和標準化菜市場,增加零售網點,降低零售環節經營成本,穩定蔬菜價格。新建城市居住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配套建設社區菜市場或相應的商業設施,不得隨意改變用途。規范發展早市、晚市和周末農貿市場,為流動菜販、直銷菜農提供便利條件,方便居民購買。
第三節 強化產銷銜接
大中城市根據本地消費需求,主動與優勢產區加強協作,建立蔬菜供應保障基地。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向上下游延伸經營鏈條,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零售客戶建立直接購銷關系,開展對團體、超市配送服務;支持大型連鎖超市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農超對接”。著力擴大對接規模,力爭“十二五”末,經超市銷售的蔬菜比例提高至30%。另外,要進一步引進和規范電子商務交易。
協調食品加工企業與主產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上市旺季進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蔬菜、脫水蔬菜、速凍蔬菜與保鮮蔬菜等,緩解集中上市壓力,增加蔬菜附加值,特別是出現蔬菜“賣難”時盡可能減少農民的經濟損失。
第四節 加強蔬菜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重點加強分級、包裝、預冷等設施建設,提高優勢產區蔬菜預冷等商品化處理能力;發展保溫、冷藏運輸,穩定商品質量、減少損耗;完善主銷區蔬菜冷鏈配送設施建設,發展具有集中采購、跨區域配送能力的現代化蔬菜配送中心。鼓勵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蔬菜流通企業購置預冷、低溫分揀加工、冷藏運輸工具、冷藏等冷鏈設施設備,加大冷庫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培育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化蔬菜冷鏈物流服務企業。
第五節 完善蔬菜流通信息網絡平臺
與生產信息平臺相結合,完善覆蓋全國主要批發市場的蔬菜流通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規范信息采集標準,健全信息工作機制,加強采集點、信息通道、網絡中心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定期收集發布蔬菜價格、供求等信息。大中城市建立蔬菜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完善蔬菜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制度。
第六節 培育農產品流通主體
鼓勵農產品個體經銷商進行企業化改制,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連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培育大型蔬菜流通企業,提高蔬菜流通組織化、產業化水平。鼓勵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的產品銷售規模和議價能力。
第七節 完善大中城市蔬菜儲備制度
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大城市(含濟南、青島、淄博、鄭州、洛陽等)要建立和完善冬春蔬菜儲備制度,在每年秋菜上市到次年春季蔬菜大量上市期間,采取政府給予適當補貼和支持、骨干流通企業實行市場化運作的辦法,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耐貯藏、易周轉的蔬菜動態儲備,確保儲備蔬菜調得進、存得好、銷得出,滿足冬春季節應急調控需要。其他存在季節性供應緊缺的大中城市,參照上述要求,建立適合本地區的蔬菜儲備制度,確保重要的耐貯藏蔬菜品種5-7天的動態庫存。